在对外交往过程中,无论是出国考察访问,还是接待来访外宾,在会见、座谈、宴会等许多场合都需要双方代表讲话。由于外事活动政治性、敏感性十分强,对讲话者的要求相应较高,只有认真推敲讲话内容和仔细琢磨讲话方式,才能讲得精彩。 一是对谁讲。讲话要看对象。首先要知道谁是“听众”,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,从事哪种职业,有些什么经历,宗教信仰如何,生活习惯怎样,有什么兴趣爱好,关注哪方面问题等等。只有把“听众”的有关情况了解清楚,做到心中有数,才能拿捏好讲话的分寸,才不至于无的放失、“对牛弹琴”。 二是何时讲。讲话要看时候。时间不同,讲话的内容和用语也会不同。譬如早餐会讲话用语就要与晚宴讲话用语有所区别。早晨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”;晚上说“在这个美丽的夜晚,万家灯火,霓虹闪烁”。春天说“春暖花开,春光明媚”;夏天说“赤日炎炎,热情似火”;秋天说“金秋时节,硕果累累”;冬天说“虽然窗外寒风凛凛,但心中充满了温暖”。春夏秋冬和白天晚上,不同时间、地点、空间的用语必须严格区分开来,不能混淆不清、张冠李戴。 三是在哪讲。讲话要看场合。在不同的场合要说不同的话,外事活动更是如此。倘若是在正式场合,如双方举行正式会谈,讲话一般都比较严肃、严谨;假若是在非正式场合,如一般性的见面座谈,讲话就可以轻松随意些。不仅如此,场合变了,讲话的风格也应随之改变。譬如,在庆典活动上致辞,要热情洋溢;在葬礼上致辞,就要表现出无比沉痛。否则,牛头不对马嘴,就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误会。 四是讲什么。讲话要有针对性。在明确了对象、时间和场合,以及外方的兴趣点之后,就要细细斟酌讲话内容,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。这里有两层意思:一是围绕我方要向外方传达的信息来讲;二是围绕外方关心的话题来讲。只有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,彼此才会有共同语言;只有针对外方的兴趣点,才能使对方产生共鸣。说得恰当,就能达到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的效果。否则,就会“话不投机半句多”。 通常情况下,外国人都想多了解我方一些信息,诸如历史文化、风土人情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。我们不但要做到简明扼要地向外方介绍,而且要做到内外有别,不能把对内的那一套说法照搬到外事场合。例如:在莫斯科举办的一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会上,中方一市长发言,讲了一大堆国内开会穿衣戴帽的套话,既干干巴巴,又篇幅冗长,听了让人直打瞌睡,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,反而使外国人颇为厌烦。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清楚的事,别人也都清楚。中国人一听就明白的成语典故,外国人要费很大劲才能弄明白;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,外国人未必感兴趣。我们洋洋洒洒讲了半天,却货不对版,离题万里,结果可想而知。不光是自己在白费口舌,也是在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。 五是怎么讲。也就是通过何种方式、语调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,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才能引人入胜。实践证明,外事场合讲话一定要用外方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说,容易被其接受。要尽量少用数字,多用画面;少谈理论,多举例子;少用枯燥的专业术语,多打形象生动的比喻。同时,综合运用PPT、音像等手段,增强直观性,并且要随时注意观察听众的情绪和反应,如果发现对方心不在焉,对话题兴趣不大,就要及时调整。该详细的地方要详细,该简略的内容要简略。总之要切忌繁文缛节、不按惯例和内外不分。 六是讲多长。外事场合讲话长短颇有讲究,太短讲不清楚,讲不到位;太长显得啰嗦,让人生厌。应当根据活动的性质或时间限制,掌握好讲话的长短。通常情况下,大会主题发言、对口交流讲话可适当长一些;一般礼节性致辞应短一点,尤其是宴会祝酒辞应该短小精悍、点到即止,切忌长篇大论、拖泥带水。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大家都饥肠辘辘的,却要听某人喋喋不休,那肯定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收不到应有的对外交流效果。 总之,外事场合讲话应力求做到紧扣主题、贴近听众、内外有别、简单易懂,最大限度地增强感染力和冲击力,做到入心、入脑,让人反复咀嚼,回味无穷。
上一条:各国社交礼仪常识 下一条:签证的相关知识
【关闭】